热爱工作创新不辍他的双手“价值千万”
发布时间:2024-04-24 06:55:14

  这是一双有力的手,充满了劳动者的力量;这是一双饱经风霜的手,上面布满了“沟沟壑壑”,大大小小的煤块儿常在上面游走;这是一双有过创伤的手——右手中指残疾,记载了奉献背后的血泪;这更是一双神奇的手,可谓“价值千万”——这双手鼓捣出来的一些技术创新,创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。这双手,就是全国劳动模范、全国技术能手、河南能源焦煤公司赵固二矿综掘三队机电副队长申麦成的手。

  46岁的申麦成目前已誉满煤炭行业,先后获得全国首批煤炭行业技能大师、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、全国技术能手、全国劳动模范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。别看拿奖拿到手软,可当初他还不稀罕当煤矿工人呢。

  18岁那年,申麦成极不情愿地来到煤矿,成了井下机电维修工。“当时有一句顺口溜是说煤矿工人的:远看像个要饭的,近看是个捡破烂的,仔细一看是挖煤的。”申麦成说,因为当时煤矿工人的形象不好,他就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念头混日子,是师傅郭金山改变了他对工作的态度。

  俗话说“机电机电,哪都有电”,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,也非常危险。刚参加工作时,申麦成懂得不多,工作起来不免束手束脚。可是他发现师傅郭金山工作时,像是穿了一件防电魔法衣,干起活来游刃有余,这让申麦成非常佩服。

  “师傅,我跟你学吧。”申麦成改变了对工作的态度,也渴望像师傅一样厉害。郭金山笑了,依他看,申麦成就是一块璞玉,稍经打磨,就会放射光芒。

  当申麦成真正认真地去学习后,奇妙的机电世界,就像哈利·波特的魔法世界一样,深深地吸引了他。人的天才只是火花,要想使它成为熊熊火焰,那就只有学习。申麦成吃穿上不讲究,却先后自费购买了《采掘电钳工》《电气自动化》等一厚摞专业书籍。他和书朝夕相伴,越学越觉得需要懂的东西太多。

  因为太过专注于学习,申麦成还闹过笑话。有一次,亲戚给申麦成介绍了一位姑娘,说好周日10时见面。那天,他早早就起来了,还特意收拾了一番。收拾完看时间还早,他顺手拿起一本电力拖动方面的书就看了起来,结果很快便忘了时间。工友吃完午饭回到宿舍,问他相亲的事,他才猛然醒悟过来。姑娘等到12时许还不见申麦成的人影,生气地走了。

  古有憨香菱学诗成魔,今有“傻”麦成看书成魔。听说这件事后,父亲气得骂申麦成是“傻孩一个”。但申麦成依旧沉浸在机电的世界中无法自拔。为了弄懂一个电气方面的难题,他曾托人找到焦作矿业学院(现河南理工大学)的一位教授。教授被申麦成强烈的求知欲打动,不但破例允许他旁听自己的课,还帮他办了一张该校图书馆的借书证。

  矿山机电工作不仅仅需要知识的积累,更重要的是需要实践经验,要会干,更要学会巧干。

  一位工友在接刮板运输机切链时,食指指尖不幸被切掉。一次聚餐时,这位工友伸出双手猜拳,自嘲自己是“九个半”。申麦成听后非常难受,他想,能不能设计一种装置,不让工友再受伤害?

  抱着这一朴素的念头,申麦成就一直泡在井下,寻找思路。终于,好点子跳了出来。升井后,申麦成兴奋得来不及洗澡,连续鼓捣了8个小时,加工出了溜煤槽卡链器。目前,这一装置在焦煤公司得到普遍推广,保证了工人的安全,缩短了工时。这个发明,开启了申麦成的发明、创新之旅。

  看到房檐滴水,您会想到什么?申麦成想到了防尘水幕。在井下,粉尘对工人呼吸道的损害非常大。申麦成就用旧钢管和铁窗纱制作了防尘水幕,有效降低了粉尘,净化了空气。受窗帘的启发,他还发明出综掘机电源自移装置。

  2009年,赵固二矿急需人才,申麦成就来到这里,在该矿综掘三队,做机电维修工作。

  有问题才能激发创造力。在井下西部生产区域,申麦成发现了新问题。由于坡度较大,皮带一旦停止运转,撒落的煤就会埋住皮带后尾,处理起来十分费力。经过思考,申麦成用边角废料制作了操作简便、可靠的简易皮带逆止器。

  申麦成创新之旅始于对工友的关爱,而这种关爱一直以来都是他创新的最大动力。

  2014年12月的一天,申麦成的一名工友在钉皮带扣时手被砸成粉碎性骨折。看到工友的痛苦,申麦成的心也在滴血。他暗暗发誓,要研制一种机械化的皮带钉扣装置,把工友从不安全的作业中解放出来。

  经过半个月、上百次的试验,他终于制成了一种皮带机气动钉扣装置。这一发明创造,得到公司上上下下的认可,还获得了国家专利,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。

  申麦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:“创新无大小,管用就是宝。”多年来,他先后完成大小革新50多项。他本人也先后成为全国首批煤炭行业技能大师、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、全国技术能手、全国劳动模范,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。

  一个善于创新的头脑,加上一双巧手,让申麦成成为深受工友爱戴的“大师”,也促成了“申麦成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”的成立。该工作室培养了一大批机电维修方面的人才,有多位是闻名全国的岗位能手、技能大师。该工作室累计创造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,完成各类创新成果811项,其中561项已应用到工作中,22项获得了国家专利,9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该工作室先后被命名为“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”“全国工人先锋号”“全国职业教育培训示范点”。

  申麦成获得的荣誉很多,他却不愿躺在功劳簿上睡觉。在工友眼中,申麦成简直是把自己“卖”给了煤矿。一年365天,他每年出勤340天以上。只要井下有问题,他是随叫随到。

  由于经常在矿上忙碌,申麦成很少回家。如今,女儿已上高中,申麦成与女儿在一起的日子却能数得过来。好在申麦成的妻子是他的一位师傅的女儿,非常理解他。“煤矿是大家,咱家是小家,家里有我呢。”她常这样劝慰申麦成。

  “企业给咱搭建了平台,让咱得名得利,咱不用心做事,咋能对得起企业呢?”申麦成如是说。

  从一名不安于井下岗位的新手,到一名誉满全国煤炭行业的创新能手,申麦成靠的是什么?

 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,有心是创新的源泉。为了学习,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充电,钻研业务,甚至把相亲都忘到脑后。为了创新,他留心生活中的细节,化成金点子,让创新改变生产,让工友的工作环境更安全。

  之所以能做到持续学习和创新,是因为他有一颗上进的心,有一颗为煤矿负责的心,有一颗关心工友的心。